內容簡介
看懂藝術,
從對「光」與「物」的感動開始!
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布施英利的大眾藝術講堂,
五堂「戶外實習」搭配五堂「美學講座」,
讓你從親身體會,到藝術理論,一次融會貫通!
藝術是對已知事物的拆解、描繪、反抗或挑戰,
但一切事物皆從大自然中發生,
所以親近藝術、看懂藝術,就要從觀察自然入手。
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要你拋開厚重的藝術理論。
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面對「光」與「物」與「變化」,
具體磨練你對藝術的感受力。
․你知道嗎?
印象─莫內〈麥稈堆〉中,溫暖、朦朧的色塊,描繪的是夕陽在物體上折射出來的光
透視─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中,大小、遠近、高低的構圖是模仿森林中樹木的排列規則
變形─畢卡索〈亞維儂的少女〉,是拆解自然界中人體的結構重新予以組合
寫實─霍爾班〈墓中的基督〉,以屍體僵硬平躺的姿勢,凸顯與生命應有直立姿態的反差
當代─蔡國強的火藥藝術,是在對時間與空間的思考中,傳達出「動」的美感
光、空間、動態、形狀與顏色、生命,五個觀察重點,
讓你對美的感受力,瞬間和別人不一樣!
本書特色
․「戶外實習」+「美學講座」,最完整的藝術課程設計
․從「光線」、「動態」到「生命」,最重要的美學觀察角度一次搜羅
․從新手入門到藝術進階愛好者,都應該反覆練習的「美學基礎」教育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布施英利(Fuse Hideto)
生於1960年,1984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989年修完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藝術學),為學術博士。研究所期間主攻達文西,對達文西師法自然的繪畫理論頗有心得,在學中即與當時的東大教授˙知名的腦科學專家養老孟司出版共同著作兩本,之後著作超過二十本。
1990年到94年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部解剖學助理,他的作品從美術評論到科學論述、小說,涵蓋範圍很廣。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也是日本最重量級的藝用解剖學者。
著作有《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腦中的美術館》《去探索屍體!》《美術館有腦》《兔子》等等。
譯者介紹
呂雅昕
台灣台北市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碩士,日本九州藝術工科大學藝術工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並從事藝術文化相關方面研究。
目錄
推薦序 自然是通向美感的捷徑
作者序 向「自然」學習美
第1課 光
戶外實習1 到「戶外」去
1光的觀察
2朝陽
3日光與影子
4夕照
5夜空
6雙筒望遠鏡與天體望遠鏡
美學講座1 光的美學
1光之力
2光、眼與腦
3會發光的光之美
4反射出的光之美
5黑暗之美
6極致的光
7描繪光線
第2課 空間
戶外實習2 在「森林」中健行
1健行的準備工作
2帶著速寫用具與相機出門
3要去哪裡的森林呢?
4森林的空間構成
5透視法的空間
6從各種不同的視點來觀察
7到屋久島旅行
美學講座2 透視法與空間感
1透視法的美學
2捲動的感覺
3見樹不見林
4所謂的挺直站立
5人造森林
6沒有空間的世界
第3課 動
戶外實習3 到「海」中浮潛
1在海邊漫步
2沙灘與防波堤
3岩岸
4用箱型眼鏡來觀察
5浮潛!
6高手就來潛水吧!
7想要仔細觀察,就到水族館去
8採集與飼養
9我專屬的小水族館
10動的世界
美學講座3 動的美學
1腦中的「動」
2「動」的美學
3動的藝術
4時間啊!請停止吧!
第4課 形與色
戶外實習4 「露營」去
1住在野外
2準備露營的用具
3紮營
4採集
5觀察
6營火的樂趣
美學講座4 造型學與色彩學
1瞬間的色彩
2色彩的理論
3三角形的構圖...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自然是通向美感的捷徑
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漢寶德
學美術要從何開始?一般人一定會說自拿筆開始。我們自小時候,老師給我們第一枝筆,讓我們在紙上塗鴉,開始了邁向藝術創作的第一步。因此,我們都認定學習美術自然要從學習繪畫著手。可是有一位日本的作者卻告訴我們,大自然才是「美」的老師。
這是從美的根源講的。
美從那裡來呢?我們學習美術又為了什麼呢?很少人去想這些問題。「美術」只是自小學始不得不學的一門課而已!學了如何?不學又如何?大家都沒有想過。當然了,有極少數的孩子會成為藝術家,我們會說他們有美術天才,靠畫畫為生。我們一般人呢?好像只是玩塗鴉而已。其實在教育家設計這些課程的時候,心目中希望通過美術的課程,使我們學著為美所吸引、感動,並逐漸培養成愛美的心靈。至於以後會不會成為畫家是其次的問題。
也就是這位名為布施英利的作者所說的,「磨練你對於美的感受力。」
可是磨練美感不是應該常到美術館去嗎?這就要深思了!我們常常把磨練美感與學習美術混為一談,學校的老師也大多弄不清楚呢!到美術館學習美術是磨練美感的手段之一,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布施英利告訴我們要強化美感最好要向大自然學習。
他的話對不對呢?答案是非常正確,因為美是從大自然來的。美感之產生有兩個條件,其一是發自內心的需求,其二是環境中美的事物,這兩者都來自大自然。對美的感受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裝備,外在世界的美則存在於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我們磨練這套感受的裝備,使它更加銳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接觸自然,體察美的存在,接受大自然中美的感動。
藝術家的創造不過是以他們銳敏的感受,把美呈現出來而已,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訓練其他求生能力一樣,確實是要走進大自然去。今天的人類比起我們的祖先幸運得多了,我們不再需要與大自然抗爭,而且多了些觀察、欣賞自然的配備。所以本書的作者建議大家不但要常出去跑跑,而且要帶望遠鏡,穿著便於走路的鞋子,以便輕鬆愉快又方便的觀察自然。另一個建議是帶相機出門。我們攝影時,就是扮演了藝術家的角色,以鏡頭捕捉自然的美感。
我們必須有自信,愛美是我們的天性,對美的感受是我們的本能。因此拿起照相機,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都能判斷照片的美醜。我們從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中捕捉到美,會因為要去捕捉,要去尋覓,才使我們內心的裝備更容易受到感動。美是精神的饗宴。
這本書幫助我們了解由大自然通向藝術之美的途徑。文明把人類引進美的心靈世界中,使用的工具是藝術。但要了解藝術、享受藝術的捷徑是走回自然。在業已都市化的今天,這也許是日本文化所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啟示。
內容試閱
第1課 光(摘綠)
【戶外實習1──到「戶外」去】
1.光的觀察
前往美術的道路,
是由光開始,也由光結束。
首先,讓我們一起到戶外去。只要離開家門,就可以接觸到自然。
但是,自然到底在哪兒呢?
也許有人會抱持著這樣的疑問。
有些人是住在市中心的住宅區,所以的確會覺得,附近完全沒有自然景觀。
但是,自然就在你身邊。
並不是只有碧藍的海洋或深邃的森林才是自然。自然存在於所有觸手可及的地方,像陽光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讓我們從與陽光的接觸開始吧。
請用眼睛、臉、全身,來感受這種人工無法製造,真正由大自然發出的光。已經看見了些什麼吧?只要注意到這樣的光,世界就立刻變得不一樣。
光也有各種不同的亮度。在陽光下,即使是在影子裡都可以找到反射光,是一種晃動著的光影。
光也會隨著時間改變。
拿著鉛筆與素描簿到戶外去,看見自己喜歡的光,就把它畫下來吧。
有光的地方一定會有影,讓我們來嘗試描繪這些影子。
你以前有畫過速寫嗎?是不是從學校畢業之後,就連一次都沒畫過呢?不過,單單是拿著鉛筆,眺望著光與影,並把它們畫下來,就已經很新鮮而有趣了,不是嗎?
也許你是藝術科系的學生,或是職業畫家和設計師,所以你會覺得,你已經不需要這種基礎練習了。但是,自然「深奧」的程度,其實超乎人類的想像。無論你已經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對於自然的探索仍然永無止境。也就是說,不可能從自然的課程中畢業。
這裡,我們回到原點,接觸最基本的視覺要素「光」。從太陽中窺探存在於彼方的宇宙真理。
前往美術的道路,是由光開始,也由光結束。我是這麼認為的。
2.朝陽
日出是一天的開始,是新世紀的開始。
日出與「光」有直接關聯,所以向大自然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光。
無論是什麼地方,都有光的存在。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到光,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所以就很少去注意它存在的形式。
所以,就先從「有光」,或是能看見「光出現了」的瞬間,來開始研究。
光會從黑暗中出現。如果想看這種非常戲劇化的景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日出。
無論住在什麼地方都一定會有日出。雖然自己家的東邊是鄰居的房子,無法看見從地平線上冒出的太陽,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太陽從鄰居屋頂的邊緣開始閃耀。黑暗的夜空變成青色,可以隱約辨識出屋簷的黑色剪影。天空逐漸變亮,顏色也從青色,轉變成朝陽的橘色,然後再變成藍色的天空。
即使純粹只看著這樣的景色,也絕不會令人感到厭倦。光的世界,比任何偉大的電影更加地戲劇化與美麗。
讓我們試著描繪這些光線與色彩的變化。不論是用色鉛筆、水彩,或是任何其他畫具都可以。在描繪的過程中,會比只用眼睛觀看,得到更多的樂趣。
因為在「描繪」的時候,需要更仔細地觀察。並且藉由速寫的動作,讓觀看不再是茫然地眺望,而是提高自己的感受力的靈敏度,去確實地捕捉清晨天空中一瞬間的變化。
請一定要找個機會,去確實地面對天空與「光」。
不過,雖然我好像講得很了不起,其實我自己也很少早起,很難為了欣賞朝陽而一大早爬起來。但是在一些特別的日子,譬如說為了看元旦的日出,還是會努力早起。建議大家,可以藉著這樣的機會來「入門」。
留言列表